《道德经·以道立家》精读共学版第二章
2022-02-21 06:48
225 举报
○上篇•道经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析】传统的理解:对立统一、物壮则老,所以圣贤不自标榜、不自添加、甚至不特意“修道”、不求“福报”。想法产生了行动,善念产生善行,但是念过度而变成虚荣心就不“自然”。前两章还可以从实践角度来解读:求道、知道、法道、弘道、合道。“美、善”即为“道”的宗旨,世人若知美善则近道,丑恶就止了(已)。知行道的过程,如同自然演化的阴阳更替,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无知、从无名到有名再到无名。创造有时实有时虚、境遇有时艰难有时容易、规划有时长期有时短期、地位有时高贵有时低下、风气有时来自领袖有时来自群众、声誉(成果)有时在前有时在后。得道圣人:察二归一、行胜于言、治由自性、信任众生。我们的心智发展初期,如同婴儿,看到的只是“小一”,即有自我而没有他人;后来看到了他人和世间乱象,想要倡导善美、实施治理。然而治国、治心的究竟方针是:顺应万事万物的流变,以道的永恒和自生来治(无为之治)。以感官和思辨来判别事相,看见了后来的阴阳却可能忘记了源头的“真一”。以人类中心和非本原的角度来治乱,长期看则是增添了乱相、对立和虚假,甚至罪恶。道家思想引导我们从后天看到先天,从人为行善到顺其自然(启迪人的内在道心)。圣人归荣耀给本道而不是自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