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牧

42093
文章
37187130
总阅读

儒学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大背景是什么,古人看待儒学与现代人看待儒学有什么不同?

原创

龙牧 2019-12-18 11:12 1000+ 举报

最后编辑于4年前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儒教或儒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时期,现在普遍认为是由孔子创立,后来在《论语》与孔子各大继承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主流意识。


一、儒学产生的大背景

儒学即儒家思想,就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英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兵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在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为开明时代。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礼制,在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主张君王应行“仁政”,这样才能使天下归心。儒家思想在领主封建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受到许多统治者的尊重,但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形势下,诸侯之间各为已利而崇尚武力,儒家的德政很难得以施行。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尊为地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非常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经济上“公田”逐渐变为“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王室衰落,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被逐渐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了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影响很大,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三、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商朝现在已经被确认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朝代,尤其是通过对出土文物的分析,对商朝的了解已经比过去深入了许多。商民族在前期是一个迁徙比较频繁的民族,具有许多游牧民族的特征,频繁迁徙就是特征之一,这个民族主要活动区域在现今的河南一代,喜欢在各个部落间进行商品交易活动。

 

最早的中心应该在现在的商丘。考古出土的最大的商遗址是现在安阳的殷墟,从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至少自商王盘庚西迁以后,这个民族拥有了当时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最先进的许多技术。最重要的是牛车,马车和青铜冶炼。青铜兵器在当时是绝对先进的兵器,车马技术实现了军队的快速移动。商朝是一个非常相信鬼神,崇拜祖先的朝代,他们认为先祖的灵魂会保佑他们。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商王室每旬都要祭祀先祖。

 

商族的祭祀活动是非常残忍的。他们的祭祀理念开始是供奉天帝以求得庇护,在他们的观念中,天帝只庇护献祭的人,这种理念后来发展成为祖先崇拜,他们认为受天帝庇护的君王死后也会称为天神,并庇护他的子孙,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帝的地位让位给了祖先,由于这种祭祀在一开始就具有贿赂神灵的性质,所以越是遇到灾荒,祭祀就越血腥。

 

在殷商的祭祀中除了经常使用牛羊以外,还大规模使用人牲(殷墟二三百年间仅小屯已出土的祭祀人骸就超过两万俱),平均每次祭祀就要杀掉三个人。而且不仅仅是祭祀,重要活动都要使用牺牲,盖个房子也要杀人,甚至重要的门柱,每个门柱下面都要牺牲一个人。这些在我们现今看来无法忍受的残忍行为对商族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尤其是在人牲的使用上,并不仅仅是异族的战俘(平时主要使用羌人),在某些重要场合,被献祭的是有名字的贵族。这个特点与西亚的风格相符,再结合使用骨卜,善车马这些特点。现在有些学者推测殷商王族来源于西亚,有些学着干脆认为殷商王族就是埃及法老逃亡过来的,这些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商族依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稳稳地占据着中原的统治地位,居于当地人类金字塔的顶尖。他们这种习以为常的漠视生命的做法对周边族群的人们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尤其是西边的周族感受最深。现在出土的证据不支持商朝是奴隶社会。也就是说他们的牺牲不是来源于奴隶的繁衍,而是以周族近邻羌人为主。生活在这么巨大的恐怖阴影下的人们很容易去质疑商族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周文王完成了这个复杂的思考。他通过研究和改造周易全面阐释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观。由于周易和文王的世界观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周易来阐释文王的思想。

 

周朝也是一个重视祭祀天帝和先祖的朝代。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周文王眼中的天帝已经不再是一个只为献祭者提供庇护的小气家伙,文王眼中的天帝是支配世界有序运转的伟大力量。他并没有深究这种力量究竟是何来源,他只是认为人们应该敬畏这种力量,只有顺从这股力量才是正确的。那么人们怎样才能知道天意呢?方法很简单,依靠上天垂象,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来理解天意。比如他认为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是天的意志,所以人们就应该尊重四时的变化,怎么才叫顺应呢?春种秋收,春生秋杀就是遵守天意。另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筮的方法得到上天垂象,再通过周易来解读这个“象”的含义。

 

从对待天的认识上,我们就能理解周朝是一个仁慈的朝代。在周礼上,是严禁人牲和陪葬的。有人可能会用秦穆公的例子反驳我。但我认为这个例子反而是周礼有效的证明。首先,秦就不是周的宗室,周文化本身就比较弱,其次从当时的反映上看,这种做法遭到了一致的反对。


龙牧 编辑于4年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人点赞

记得评论+点赞哦

留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