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牧

42094
文章
37187156
总阅读

什么是《大学》?《大学》主要讲什么?读懂《大学》只需要把这几句话吃透!

龙牧 2019-12-11 17:03 5000+ 举报

张亮 赞了这篇文章

大学》是和《论语》并称为“四书”之一的中华经典,作者是曾子。曾子是何人?他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名参,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大学》开篇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其实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做人、处世、治国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性。可以这样说,只要你理解、吃透了这句话,即使你没有读懂其他经典,也足以谈笑风生。


有这么夸张吗?如果从“做人的宗旨、处世的原则”上来说,这句话就有这么神奇的作用。有些人在社会打拼了十数年,可能都不一定能够明白“做人的宗旨和处世的原则”,出来社会可能还不如读过几篇经典的人。所谓“大学之道”,不是经验亦或是知识能够弥补的,它需要人们能够身体力行,如果做不到,那又怎能说读过“圣贤书”呢?


一、大学之道

大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大学问、大智慧,道,彼岸、波若。(注意学问跟大学的区别)大学指的探寻是世间宇宙真相的智慧。之道,道路、法则、规矩、途径、方向。这句话意思是,一个想拥有大智慧,窥探这个世间终极知识即达到传说的道的境界应该遵循的法则、追寻的途径、遵守的规矩有哪些,如何到达大学的境界,作者也给出了三条途径。


二、明明德

第一条途径就是要明明德。德,原本的意思为动词,行动。为四通的大道,直,不曲折、不犹豫,表示大道直行。德也有直指本心,向外看清道路方向,不困惑迷误,大道坦然直行。向内直指本心,心头的那一初发心,那一念也是中正、耿直毫无掩藏的。正所谓“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道,代表自然规律、法则,而德代表顺应自然规律的法则去行去想。而明明德,第一个明,为知道、明白。第二个,明德加起来,又把单的“德”的含义加以扩大,明为照耀,不能论白天还是夜晚,无差别无间歇的为世间带来光明,就是不仅仅自己要知道什么是德,更要用自己的行为、言语、思想去给世间万物做出榜样、惠济。这种施的惠济应该如同日月之光一样对万物众生毫无差别、平等对待并且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亲民

第二条途径就是要“亲民”,“亲”从“辛”,为用利刃劈开木头。原木带皮难以成为器具,并且灰暗有树皮褶皱丛生,而劈开后的木心却是白皙而平滑的,并且富于清新气息美丽花纹,做成器具又为原木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所以辛引申为“全新”的形容词。“辛”旁有个见字,这个见与见的原意不同,原意的“见”为跪姿,跪下来低头,意思是虔诚、尊崇、以顺的姿态聆听教诲、深思万物,方能明心见性,窥见道的规律。而这里的见却不是跪姿,是躬身、伸手牵扶的姿势,因为“辛”易经里面代表错误、辛也代表刑罚,在专制文化深入人心的古代,无论罪名虚实,一个人一旦被官府定罪入狱,就将终身背负耻辱,因此在古人看来,只有被血缘联系着的至近至密者,才可能探监慰问,不离不弃。所以这个见有安抚、探视、牵出的意思。“民”愿意为甲骨文手持利器刺瞎战俘眼睛,使其无力逃跑,成为顺从的奴隶。民,指缺乏认知的好像瞎眼的人。用来指事哪些不认知的人們,同“众”表示同样的人群范畴,所以谓之民众。


在亲民,就是说要要对自己敢于革除错误的认知、想法与行为,能除污染而自新,并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不让自己做一个有眼却如同瞎子一样的民众,在强权、酷刑下毫无自己正确的见解与认识。对于错误的知识、行为、言语,要敢于破除、斧正。对于其他人的错误言行、认知、要像至亲至近的亲人一样,躬身、谦卑的搀扶她走出误区。


四、止于至善

最后一条途径就是在止于至善。止,愿意为脚掌,为行进方向。“于”为气息平缓,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至”愿意为落到地上的箭。“善”愿意为眼神安详温和、慈眉善目,表示言语祥和亲切、神态安详。善,也有吉祥的意思。善也有包容的意思。


止于至善因该理解为,在追求大智慧、追寻道的道路上,抱着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的心态循序渐进,但又要像射出去的弓箭一样照着目标直行,而最终就会达到一种吉祥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表现就是看上去神态安详温和、慈眉善目、包容豁达、饶益众生。因为善古意从羊,羊,先民时期,饿了,可以喝羊奶吃羊肉,冷了可以薅羊毛;不仅如此,更主要的是,出现羊群的地方一定有丰茂的草,有茂草就定有肥水,而水是生命的保证,所以,见到羊,就是先民大好的吉兆。在这里也有如同世间宝库的向导,带领人们寻找智慧的宝库。


龙牧 发表于4年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酷乐米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中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人点赞

记得评论+点赞哦

留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