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讨论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图集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基本资料

  • 中文名称: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英文名称:Nikita Mikhalkov
  • 中文别名:尼杰达·米嘉可夫;;尼基塔·米亥科夫
  • 外文别名: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
  • 类别:明星
  • 类型:明星
  • 标签:演员 导演 编剧 制片人
  • 时间:1945年10月21日
  • 出生地:俄罗斯莫斯科
  • 毕业院校: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
  • 职业:演员 导演 编剧 制片人
  • 星座:天秤座
  • 地区:俄罗斯
  • IMDB:nm0586482
  • 人气:3653
展开

详细介绍

人物生平

显赫家世

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一个声名显赫的文学艺术世家,家庭浓厚的艺术氛围为米哈尔科夫以后走上艺术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米哈尔科夫的父亲——谢尔盖·弗拉吉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苏、俄国歌的词作者,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功勋艺术家。他出身于贵族,是俄罗斯文化的代表人物。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苏里科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画家,巡回画派最著名的两大代表之一,外祖父尤特·冈恰洛夫斯基是杰出的后印象派画家。米哈尔科夫的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娅也是作家、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在哥哥安德烈·米哈尔科夫·冈察洛夫斯基的启蒙带路下,米哈尔科夫从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和艺术氛围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有着特殊的偏好。

米哈尔科夫的小学生活是在莫斯科第二十专门学校度过的。八年级时转入一所普通中学,同时考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院演员班学习。

早年从艺

14岁初涉电影,米哈尔科夫在哥哥安德烈的年级作业中拍了一个女人离去的镜头。当时安德烈刚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拍年级作业时,因女演员临时不在现场,便急中生智,让跟他前来看怎样拍摄电影的弟弟米哈尔科夫穿上女人的大衣和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走,拍摄离去的背影。从那以后,米哈尔科夫开始进入哥哥的成人圈子,经常参加安德烈的同学聚会,聆听刚刚迈进艺术殿堂的年轻人:塔可夫斯基、什巴里科夫、乌尔班斯基、古拉亚等对艺术的高谈阔论,为他们跑腿买烟。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前苏联电影界的著名人物。与电影界人士的交往使米哈尔科夫中学毕业时便下定决心要当一名演员。

米哈尔科夫先后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话剧演员班和瓦赫塔戈夫剧院的史楚金戏剧学校表演专业学习。1963年米哈尔科夫背着家庭考入史楚金戏剧学校。入学前,他已经在格奥尔基·达涅里亚的影片《我漫步在莫斯科》中扮演了讨人喜欢的小伙子——地铁建设者柯里亚一角。

在史楚金戏校学习期间,米哈尔科夫因继续参加影片《呼应》和《不是最成功的一天》的拍摄,从而违反了学校不许学生拍片的规定,被迫退学,但很快便考入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直接插入著名导演米哈伊尔·罗姆的二年级班学习导演(米哈伊尔·罗姆也是米哈尔科夫哥哥的恩师)。学习期间,先后在《贵族之家》(安德烈·冈察洛夫斯基执导)、《红帐篷》、《曼舒克之歌》、《万尼亚舅舅》等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米哈尔科夫很快步入苏联戏剧和电影明星之路,1971年拍摄完成毕业作品《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后,米哈尔科夫顺利地从国立电影学院毕业。

随后,米哈尔科夫被分配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很快获得独立拍片的资格。然而,当他完成第一部长片的案头工作就要投拍时,却突然应征入伍。这一举动源于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一次党委会。会上讨论名人的孩子不去服役一事时,也提到了米哈尔科夫。听到这一消息,米哈尔科夫主动报名参军(前苏联是义务兵役制),一周后,便到了远离莫斯科的堪察加半岛的海军舰队,在核潜艇上当了一名水兵。

开始执导

1968年米哈尔科夫导演了自己第一部短片《我要回家》。1970年,作为毕业作品,他导演了短片《战争结束时平静的一天》。1974年导演和编剧了自己第一部故事长片《战中有我,我中有敌》,影片大胆创新,运用风格化电影语言,采取新颖的电影手法与技巧,一开始便确立了艺术与商业并重的理念。

初获认可

1976年,米哈尔科夫的第二部故事片《爱情的奴隶》为他确立了国际声誉。其中对浪漫理想与政治现实碰撞的描绘、精致的技巧和“契柯夫式的机智”获得了赞誉。米哈尔科夫凭借此片获得了德黑兰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杰克·尼克尔森在看完影片后,将自己的一张照片赠给米哈尔科夫,赠言是“送给影片《爱情的奴隶》的导演,我已成为该片的奴隶。”

接下来,1977年完成的《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强化了与契诃夫的联系。影片主要基于契诃夫的第一个剧本《普拉东诺夫》和其他几部小说改编而成。《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在圣塞巴斯蒂安、芝加哥、佛罗伦萨等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进一步扩大了米哈尔科夫在西方的影响力。

1979年的《奥勃洛莫夫——生命的几天》改编自伊万·冈察洛夫被誉为“俄罗斯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的名著《奥勃洛莫夫》。这部影片浓厚的俄罗斯韵味再次得到西方的青睐,获得了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此时米哈尔科夫开始暂时搁置起对历史的追述描摹,通过历史题材间接探讨“现代性”转而与现实直接“相聚”。1978年的《五个夜晚》,米哈尔科夫颇为有效地捕捉了苏共二十大召开时的时代气氛,基本采用室内剧的形式,以心理刻画见长。同年,他还是哥哥的史诗片《西伯利亚叙事曲》中扮演角色。

米哈尔科夫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标志,今天迫切需要的是关于善与恶的交谈,是对妨碍我们生活的人与事的直接揭露。为此,他连续拍摄了《亲戚》(1981年)和《没有证人》(1983年)。《亲戚》从城乡差异、冷漠的人际关系、爱与亲缘关系的失落等角度入手,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亲情“主题。《没有证人》采用了与《五个证人》相近的戏剧风格,是一部纯粹的室内剧,通过离异夫妻一夜的对话,对人性进行了层层剖析。

2005年9月,米哈尔科夫暂时离开影协领导岗位,休假拍摄《烈日灼人》的续集《烈日灼人2》。

走向巅峰

2005年米哈尔科夫受第58届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担任该届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和电影基金会单元的评委会主席。

2007年米哈尔科夫新作《12怒汉》入选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它是一部翻拍经典的影片。

2008年10月26日下午,东京第2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米哈尔科夫获得黑泽明终身成就奖(与陈凯歌同获)。

2014年11月30日,米哈尔克夫将邦达尔丘克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的奖状与奖牌,在北京亲手颁给了演员王大治。

展开